新闻动态   News
    无分类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14年通化市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2013/12/24 13:43:02      点击: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和重要的支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载体,机械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带动促进作用强的特点。为推动全市机械制造产业快速成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通化市统计局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询问和现场走访查看等形式,对全市机械制造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

通化市的机械工业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品制造为抓手,坚持市场导向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行业快速增长,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机械制造产业涉及变压器制造业、采钻设备制造业、电力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五大类产品的生产,形成了包括采油车、石油工具、石油机械、起重机、变压器、钻采器械等一批具备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定型产品。截止2012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42户,从业人员4679人;机械行业的“小巨人”企业25户。全市规模机械加工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6亿元,同比增长23.6%,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3%;实现销售收入34.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8亿元,同比增长16.2%,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2.6%;实现利润总额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888万元,同比增长27.8%。

  (二)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全市近半数的机械制造企业为生产石油机械类,其作为石油开采配套企业,依托国内大型石油生产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依靠信誉和质量与国有大型企业形成了共生关系,获得了与大型企业共同提升的机会,部分企业产品甚至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例如:通化前进石油机械在短短的5年内,由创业之初的产值1561万元发展到产值超4亿元的机械加工企业,产品走出国门。通明电力、起重运输也与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机械加工企业已成为通化市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科技创新已有突破。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全市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准逐步提高,目前,全行业拥有3个技术研发中心;石油化工机械、通化起重运输等3户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吉林省创新型企业、吉林省知识产权企业;拥有专利30多项;“通启牌”起重机,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名牌产品”称号。在过去的几年里,全行业共开发新产品250余个,累计创造新产品产值40.5亿元。

  (四)产业聚集力不断增强。现已形成了石油化工机械、通化起重运输机械、通化石油机械、前进石油机械、通化变压器等一批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优势企业。石油化工是中国最早的石油钻采机械的生产制造企业之一,更是共和国第一台石油修井机的诞生地,也是目前吉林省内最大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商,是中国石油“能源一号网”供应商和中国石化的一级供应商,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初步形成了起重运输机械、钻进机、修井车、大型采油车等产品生产优势,这些企业对通化市机械工业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专业化程度逐年提高。

  二、机械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链条较短,缺乏拳头产品和支柱企业。全市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仅42户,在产业内部大多数骨干企业还处在生长发育期,市场开拓也缺乏名牌拳头产品带动,尚未真正形成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代表行业水平、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发挥不了强有力的集聚作用,对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小,各企业之间关联度低,不能相互协调、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在总量增长上缺乏大企业、大基地、大项目带动。

  (二)科技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高科技的产品较少,企业产品品种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为一贯制的传统产品,且产品多为低端产品。目前,全市仅石油化工机械成立了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每年都有新专利,新产品,企业产品销往国内外。较多企业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企业数量比例不高。企业创新机制不健全,专业研发人才匮乏,多数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低技术进入、低水平重复、低档次模仿、低成本产出的现象普遍存在,同类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精、尖产品的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在产业上表现为新企业多是原国有、集体“老企业”的“复制品”,在经营上表现为主动开拓市场能力不强,本地同业企业竞争激烈。

  (三)员工文化层次较低,技术人才缺乏。全行业技术研发人才紧缺的现象较为突出,工程技术人才仅占职工总数5.3%左右,其中从事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不足2.0%,同时从业人员大多是通过企业自身按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成为熟练工人的,技能单一,从职业学校直接来就业的人员仅占生产一线工人的13.0%,导致企业在低技术水平上徘徊。有的企业甚至出现技术人员老龄化问题,新人召不进来,老人退休多,企业技术人员新老交替难,呈现断档局面。

  (四)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机械制造产业企业关联度低,上、下游产品的企业配套不完善,缺乏互补性,未能做到围绕产业分工、合作,实行专业化生产,重复建设严重,缺乏良性市场运作机制。存在企业各自为战、同业竞争,打价格战,强挖人才等各种不良现象。在物流、管理、信息、人力资源等方面没有实现对接与共享,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缺乏对企业战略性发展研究引导,影响了全市机械制造产业健康稳定成长。

  三、推进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推进以发展为目的各类企业重组,提高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一是鼓励企业外引内联,实行跨市联合、重组,以特色优势产品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经营为重要方式,以现代企业管理为理念,积极引导小企业进入大中企业的产业链,形成配套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二是鼓励企业间做好资源整合,缩短协作产业链的工序、空间,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推进机械制造企业重组和联合步伐,实现机械产业快速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优势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销售网络建设的“领头羊”作用,促进产业链延伸;四是鼓励同业企业抱团发展,同业企业共用一个品牌,通过代工生产、贴牌销售等形式共同打造销售网络平台,引导组建企业集团,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实现品牌效益最大化。

  (二)积极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结合机械工业的实际情况,以多种灵活的方式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开发速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已有的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建立全行业的技术产品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加大产、学、研联合研发和院校合作的力度,形成长期有效的技术支撑;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外部力量,通过委托设计、来图加工、来样加工等各种方式加快产品长期更新速度,保持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人才队伍培育,积极推动相关制度建设。一是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关心爱护和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企业家队伍;二是进一步推动政府津贴管理制度建设,为企业留住人才;三是培育和引入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承担企业技术开发创新的领头作用;四是加强与通化职业学校的联系、合作,培育大批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和技工队伍,建立专业人才库,为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推动产业园建设,合理规划加工产业园。按产业发展链方向,加强园区的基础和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提高园区投资密度,增强产业园集聚功能,形成以机械产业园为核心,以保安、佐安为重点,打造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效应”,提高协作水平,形成近距离竞争、内部密切协作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带。